內(nèi)蒙古月餅豆沙:我是誰?我在哪兒?
紅豆煮熟后,加入油和糖漿,就是紅豆沙,綠豆煮熟,如法炮制,就是綠豆沙。大概因為我國很早就開始種植豆類,取材方便,豆沙又容易制作,而且口感甜糯,老少皆宜吧,所以豆沙也是各式月餅取餡兒時的寵兒。京式月餅里,有豆沙酥皮月餅,外形圓整,餅面微凸,還要打上一個“豆沙”的戳兒,實在標(biāo)致極了。魔都上海,有靜安寺的凈素豆沙月餅,以精制植物油做成酥皮,皮酥脆、餡細(xì)膩,豆沙餡兒入口清甜不膩,保留了紅豆原始的風(fēng)味。無論怎么說,這時候,豆沙還是純粹的。到了崛起于包郵區(qū)的蘇式月餅里,豆沙中就被加入了糖橙丁兒和糖玫瑰。包餡兒時,先給皮酥中放入豆沙餡兒,再將松仁和糖漬板油丁放入豆沙餡中央,做成松仁豆沙月餅。這樣的月餅吃起來松酥可口,還有淡淡的玫瑰香味兒。同五仁一樣,豆沙在廣東也遇到了豬肉,還沒來得及抱哭,打眼一瞧,這次是被燒酒和白糖腌漬了數(shù)天的肥肉,廣東人喚之“冰肉”,和糖冬瓜粒一起加入豆沙中,制成豆沙冰肉月餅,據(jù)說吃起來清甜可口。在廣東,豆沙還遇到了陳皮,變成了典型的廣式月餅——陳皮豆沙月餅。陳皮浸水約一個小時,豆沙制好后,陳皮切成細(xì)末,與油、糖一同加入豆沙攪拌,然后炒成糊狀,餡才算是制成了。每到一地,豆沙都會被加入點兒不同的東西,各地人民因地制宜,充分發(fā)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動手能力,入鄉(xiāng)隨俗的豆沙有時候會內(nèi)蒙古月餅有點懵:我是誰?我在哪兒?
棗泥、山楂,我倆比豆沙幸運一點,豆沙有一對雙胞胎兄弟,分別是棗泥和山楂。先說深受天南地北饕餮客喜好的棗泥:分店開遍京城大街小巷的稻香村,深受老北京喜愛,稻香村的糕點里,就有蜚聲京華的棗泥月餅。精選上好的大紅棗,去核后大火蒸十五分鐘,加水,打成棗泥醬,再放入鍋中翻炒,一邊炒一邊加入細(xì)砂糖和油,待油完全被棗泥吸收后出鍋。餅皮制成后,包入棗泥餡,用模具壓出月餅,烤制至表面金黃即可出爐。俗話說:心急吃不了熱豆腐,心急同樣也吃不了棗泥月餅,烤好的棗泥月餅,要密封放置兩三天后,等餅皮變得柔軟油潤,口感才是的。在廣式月餅里,棗泥比豆沙幸運一點,逃過了無處不在的豬肉,但卻沒逃出核桃仁的手心。核桃仁炒熟后,切成塊,加入棗泥中攪拌,這種餡制成的月餅,叫棗泥核桃月餅,吃起來有棗泥的甜糯濃郁,也有核桃碎的干脆清香。而蘇式月餅中,包裹棗泥的,是與京式、廣式月餅不同的酥皮,吃起來更加酥軟甜糯,酥皮外也會蓋一個大紅的“棗”字,喚做酥皮棗泥月餅。盡管受眾不如豆沙和棗泥廣泛,但山楂還是微笑著一再表示:我沒有酸,真的,我只是很開胃。大概就是因為這句話,有人給山楂糕里加入了話梅,制成了山楂話梅月餅。還有人將糯米粉、大米粉混在一起,加入牛奶、白糖攪拌均勻,制成冰皮,給山楂餡兒穿一身白衣,叫做山楂冰皮月餅,看起來素雅嫻靜,頗有些意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