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羿的轉(zhuǎn)世二牛拿手烙餅,吸引了吃貨豬八戒以及追隨而來的小龍女。臨近中秋,嫦娥看到蒸籠里的餅,就用花生和白糖包在餅中,又香又甜十分好吃。
豬八戒問:這餅叫什么姓名啊。嫦娥說:咱們管它叫白糖花生酥餅。八戒表明這個姓名不好記,看到天上的月亮像餅一樣又圓又大,他說:不如叫月餅怎么樣。
后來,中秋之夜,嫦娥再次奔月,撒下了大量的月餅。中秋、嫦娥、月亮、月餅的故事就此開始。
其實,月餅初不叫月餅。
傳說,月餅起源于唐朝,那時叫胡餅。唐高祖年間,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,在八月十五日得勝而歸,為慶祝軍隊凱旋,唐高祖拿了些吐魯番商人獻(xiàn)上的胡餅分給眾人吃,笑指明月說:“應(yīng)將胡餅邀蟾蜍。”蟾蜍指的便是月亮。
北宋時期,“小餅”、“月團(tuán)”這類民間小吃,被后世認(rèn)為是現(xiàn)代月餅的雛形。北宋大詩人蘇軾在《留別廉守》一詩中曾寫道:“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和飴?!边@兒的小餅便是指月餅,贊美月餅酥酥甜甜,形狀如月亮般飽滿。由此也可知,宋朝時期,早期的月餅現(xiàn)已用酥油和飴糖做餡兒了。
“月餅”一詞正式出現(xiàn)于南宋吳自牧所著的《夢粱錄》中,是一種“四時皆有”的販子小吃。同時代的《武林舊事》中也提及,南宋都城臨安有五十多種蒸食,“月餅”僅僅其中的一種,并不是中秋限制。